您现在阅读的是
晚安文学www.wawx.net提供的《军户子科举逆袭为内阁首辅》120-130(第8/15页)
发考题。
随即,所有新科进士就开始全身心地应对这场殿试。
是一跃龙门亦或是错失机缘,全看眼前这一仗了!
秦朝宁拿到考题看过后,他坐着沉思。
殿试的题目只有两道,一道八股文,一道策论。
题目一:文教兴邦否?礼法兴邦否?
题目二:论海禁的利与弊。
这两道题目在殿上所有新科进士看来,都属于完全的开放题目,和春闱、秋闱、乡试等都对比下,当真风格差异过大。
眼前的考题,很贴切国情和俗务。
几乎是所有新科进士都没提起笔,俱是一脸思考状。
对于秦朝宁而言,文教兴邦否?兴。礼法兴邦否?兴。
只要是兴文教有度,行礼法有度,国邦何愁不兴?
文教促生产力,礼法行约束与管教,二者结合得当,宣朝的生产资料何愁不上一个台阶?
至于论海禁的利与弊,利大于弊。
闭关锁国带来的危害,他脑海里有一堆历史教训的资料。
海禁一开,对于本朝产能过度的物品不仅有了去处,对于本朝缺少的资源也都可以输入。
这是能够探索这个世界,能与时俱进,还能及时掌握到海外各国的生产力发展情况,把危险的苗头扼杀在源头的机会。
秦朝宁能够想到的海禁相关的方方面面太多,从白银、黄金的输入,番薯、土豆等高产粮种的输入,到本国的丝绸、陶瓷的输出,海岸的关税带来的民生消费端的刺激盘活……
改变一国的经济现状,是要先让底层民众的收入提高,让他们有活可以做,有银钱可以消费。
这才是死水变成活水的关键,本朝的经济就有了很好的流动性,随之所有生产出来的商品才有了去处。
接着,商户们能够挣到钱,商业盘活。随后,朝廷能够收到的税增多,边境和基建能够投入的银两也会增加,整个国家上下才会进入良性循环。
他脑海里的信息很多,但是他在犹豫,在斟酌他应该把文章的内容把握的度应该到哪里。
近日在韦府和刘府上看了那么多邸报,又得到了两位先生那么多的朝政时事的指点,他是知道朝堂上目前主张海禁的官员居多的。
在这些官员们看来,从弘明年持续至今正历年的倭寇之祸,都是因为海岸线不禁的原因。
他们的想法是,禁海,就是从根上杜绝百姓投倭,能解决倭贼对于本朝觊觎的狼子野心。
但是,秦朝宁从这两道题目里,看到的是新帝的欲望、野心、愿望。
新帝年轻,有抱负,他有自己的宏愿。
由于秦朝宁思考的时间过久,殿上其他新科进士除他之外都提笔书写一阵子了。所以,不少官员,包括圣上都在想此子该不会是被难住了吧?
不怪他们这么想,是秦朝宁的军户户籍,按照寻常的认知,他们都会觉得此子学识是有,天赋也好,但是局限于出身,大抵上眼界有限。
加上,秦朝宁不过十三岁,没有阅历的沉淀。
等到秦朝宁终于提笔,开始奋笔疾书,那些打量的目光才移开。
历帝在殿上再呆了片刻,就离开了。
一同离开的还是杨首辅与其余官员,只留下了翰林院的几名官员在此监考。
酉时一到,闱官们便走下去开始收答卷。
所有新科进士无论写完与否,都得停笔缴卷。
等所有纸张笔墨都被收了上去,闱官们便陆续把新科进士们带离皇城。
待到出了右掖门,他们才浑身一松,开始放开地谈论起殿试的情况。
“黄兄高见呀!我们怎么就想不到海禁能够达到清减官吏臃肿这个点呢!”
“不愧是我们之中的春闱第一,这不妥妥的状元郎了。”
“黄兄他朝高中,可莫忘了弟兄们哦。”
“苟富贵,勿相忘!”
……
而陆杰修和秦朝宁没过多讨论殿试的事,也没上前去凑同年们的热闹。他们互相祝对方高中,就各自走向自家的马车归家去了。
后续,殿试的所有答卷在外帘官们弥封、誊写后,就转送给了内帘官们。
殿试的内帘官也是翰林院的官员抽调为主,只是最后一道评卷人是内阁几位阁老。
他们会决定殿试的排名,列好名单。这之后,内阁呈上对应新科进士的答卷,再由圣上裁夺最终结果。
正历十年殿试后的第三天,翰林们已经挑选出了二十份卷子出来,等待阁老们的点评。
整整二十份答卷,眼下都铺在内阁的长案桌上,首辅、次首辅,五名阁老皆到场。
而阅卷的翰林们均站立在阁老们的身后,以便阁老们稍后提问,抽查他们的阅卷和提名情况。
以杨首辅为首的阁老们,逐一把答卷看过去。
他们这会儿看到的答卷已经是原卷,非弥封誊写卷。
所以,每一个新科进士的字迹、文章想法,对于他们来说,都一目了然。
先是字如其人,从字就能看得出来该学子的几分心性。紧接着,文章里的典故,语句能够看出该学子的才学程度。
最重要的是,文章里的想法,就是该学子的里子。
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出来这个人在未来朝堂上,是否会成为己方的一员。
只有信念相同、目标相近的人,才会在朝堂上的方方面面达到一股合力,去推动己方想要看到的结果,争取到符合己方的资源和利益。
几刻钟后,所有阁老都把案桌上这二十份答卷看完了。
于是,杨首辅发话道,“既然所有答卷都看过,各位大人便把自己心中的排名写到纸上吧。”
“内阁老规矩。”
闻言,次首辅汪阁老笑了笑,表明立场,“如此甚好,各位同僚也放心写吧。”
他又补充了一句,“最后还有圣上定夺呢,咱们就随心。”
这一句是提醒,该怎么意会就是在场各人的事。
一会儿后,七份名单就出来了。
这几份名单里,大部分排名是一致的。
什么水平排在什么名次,在场的阁老们水平相当,想法也类似。
唯一有分歧的是春闱排名第一的黄致远,排名第二的陆杰修,排名第三的秦朝宁。
七份名单里面,把黄致远写在第一的有三份,即三票,其余票则是普遍在前十内。
陆杰修则是获得了第二的三票,第八的四票。而秦朝宁排第一的一票,其余六票是排在第二十。
这相当于是在场的阁老们对此争议甚大。
并且,从名单上的字迹一看,众人都认得出来,那一份把秦朝宁写了第一名的名单,是出自刘阁老的手。
杨首辅一副老好人的笑容,调侃刘旭道,“刘阁老倒是举贤不避亲,坦荡得让本官佩服。”
他的话语里,点出刘阁老和秦朝宁的座师门生关系,以及给扣上了,刘旭是否存在吃相难看的帽子。
刘旭面上的脾性也是好得很,闻言淡笑道,“本官不过遵从内心觉得该文章值得一个上等。”
甭管他有没有听出来杨首辅的意有所指,秦朝宁的开海建议,他愿意一信。
他私心讨厌治标不治本的高谈阔论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【请收藏晚安文学,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