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安文学 > 古代言情 > 大秦完美太子

16、良苦用心
上一章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页
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.wawx.net提供的《大秦完美太子》16、良苦用心(第1/2页)

    一条产业链并没有那么快就能建立起来,毕竟这其中牵扯到很多处细节。

    秦王政将事情交由冯去疾去统筹。

    冯去疾如今和李斯差不多,是个已经崭露头角,但功勋和资历尚且不足的新贵。但待到天下一统,他便能顶替支持分封制的王绾,一跃成为大秦的右丞相。

    秦以右为尊,是以在名义上,右相冯去疾是要比左相李斯地位高一些的。

    不过,名义是名义,真正的权柄多少还要看个人能力和帝王偏爱。

    始皇在位时还好,等到扶苏继位,想也知道作为“扶苏陛下唯一心腹”的李斯,肯定是不会屈居人下的。

    不过冯去疾能力不错,扶苏倒也没有打压他。毕竟李斯这家伙有时候容易脑子一热做出错误判断,有冯去疾和他互相查漏补缺也是好的。

    这次差事交给了冯去疾,是他的一个机遇。倘若能够将事情办得漂亮,回来之后应当能一跃成为上卿。

    前世冯去疾升任右相之前,便是上卿中的御史大夫。这个职位在大秦非常显赫,只比丞相低一等。

    大秦的三公九卿,其中三公便是丞相、御史大夫和国尉。

    当然,冯去疾现在的职位也不低。

    他之前任为治粟内史,掌管财政。和廷尉李斯、郎中令蒙毅一样,都属于九卿。

    作为产业链的幕后推动者,扶苏自然不会一点都不参与。但他也确实没空亲自去盯,便提前传唤冯去疾,与他细细商讨个中细节。

    冯去疾是个聪明人,虽然整条产业链都是众臣在朝堂上商议出来的,但背后到底是谁在出主意,他哪里能看不出来?

    现在长公子愿意提点他,冯去疾自然无有不应,立刻带上笔墨布帛,过来听课了。

    “如今六国虽已有丸状药物,但大多还是直接嚼服药草或用水煎之。丸药便于携带,不必忧虑做多了卖不出去,可以先在关中挑选生计艰难的庶民参与其中。”

    战国时期医学著作《五十二病方》中就有药丸的制作方法,然而古代存储技术不佳,药丸做出来很快就容易失去药效。

    所以药丸很少作为商品售卖,常常是权贵生病后,医者才少量制作一些。等快吃完了,再接着制作。

    但这并不代表药丸就卖不出去,它制作起来比煎药更费劲,这才没有在底层推广。如果有人愿意出售成品,黎庶不一定买得起,薄有家资的人却不会省这点小钱。

    不过药丸不是完全按照煎药的方子制作就行的,其中还要进行改良。

    好在已有的几种药丸方子暂时也够用,剩下的令太医署再研制就行。通商不是一两天的事情,要把商品运到百越再运回来,光是赶路就要花费月余。

    官府雇人制药自然要给报酬,之前朝堂上倒也有人提议用隶臣妾来充作劳工,如此便不必给钱财了。

    提议不错,可惜扶苏弄出这个产业链来,其中一项目的就是让利于民。

    商君变法以来,大秦的基本国策都是疲民、弱民等。不让黎庶家有余粮,这样才能乖乖种田不想其他。

    这种制度在乱世好用,等过渡到太平时期,那就不行了。长此以往必然引起黎庶反抗,尤其是那些没经历过打压的六国之民,他们适应不了这么严苛的政策。

    扶苏并不认为秦国的所有制度都是完美无瑕的,都该六国来学秦。

    取长补短才是长久之计,骄傲自满只会故步自封。

    既然齐国的黎庶手头能有余钱,他大秦的庶民为何不能有?

    大秦该做的是从上到下整体都变得比别国更好,而不是把别国的优势拉低到和大秦的劣势齐平。

    一个王朝的盛世并不只看军事实力和疆土大小,还要看方方面面。若是黎庶过得不好,算什么盛世呢?

    扶苏以他上一世的经验确信自己走的道路没有错,在他驾崩时九州大地已经走出了战乱的阴霾。百姓富足安乐,便是再有六国余孽煽动民心,也没人搭理他们了。

    冯去疾越是同扶苏交谈,便越是心惊。

    他意识到这位长公子和他们之前的印象相同也不同。

    起初众臣以为公子仁善到愚蠢的地步,后来发现公子似有改变,大约是被王上骂醒了。

    可现在,冯去疾发现,公子从来没变过。

    他的政治理念依然是仁善治国,他和当初一样爱惜人才。他走的是一条和王上并不完全一致,却能承接在其后,使大秦平稳过度到太平盛世的道路。

    大秦一统之前,真的没人看出来,秦国政策不适合统一后的天下吗?

    可能大部分秦人都高傲地不肯低头,但总有眼光长远的人意识到不对。只是怎么改变,不是随口说说的事情。

    大家都是第一次完成大一统,没有先例可以依照,只能摸着石头过河。这样难免走入岔路,或者停驻不前,抱着侥幸想着或许维持现状并不会导致事态变差。

    毕竟秦国这么多年都走过来了,也没出事啊!

    冯去疾起身向长公子深深一礼:

    “此前是某误解公子了!”

    王上是开疆拓土、奠定基业的霸君,长公子是安定民心、塑造盛世的仁君。

    正所谓过刚易折,过柔则靡。一张一弛,松弛有度,这样才能使王朝长治久安。

    冯去疾现在已经彻底懂了。

    公子不适合打天下,他或许也不懂开疆拓土,所以才会在灭韩的时候为韩非说话。因为公子所站的角度不同,考虑事情的侧重点和大家不一样。

    这不是什么大问题,开疆拓土有王上在就行了。等到公子接手王位,恐怕也不需要他去扩大版图,那他的仁政就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。

    扶苏微笑:你要这么想我也没办法。

    为了给原主擦屁股,他真是付出良多。

    谁说秦皇扶苏没有军事远见?始皇的儿子怎么可能只满足于区区六国之地!

    国库空虚的时候,大秦都能东出吞并天下。到他这里国库充盈了,让他老老实实守着一亩三分地,做梦呢。

    始皇驾崩时,不少名将还很年轻。不把他们派出去继续扩充领土,岂不是浪费了?

    现在的天下局势和汉初不可同日而语。

    汉初时因为秦末乱世打得民生凋敝、军事实力大退,这才导致从汉高祖到汉景帝都得憋屈地靠和亲来安抚匈奴。

    然而之前的战国一直到始皇驾崩,秦赵两国都是压着匈奴打的。要是在这个基础上扶苏都没办法北吞匈奴,他哪还有脸自称始皇最器重的儿子。

    冯去疾并不知道扶苏心里打着收伏匈奴的主意。

    他只忧虑一件事:

    “长公子的心是好的,但到底和大秦国策相悖。”

    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出扶苏这条路是承接如今国策的,没远见者只会单纯地觉得长公子与王上理念不合,不适合作为大秦的继承人。

    扶苏知道冯去疾的言下之意到底是什么,他悠然地倒了一杯蜜水推过去。

    “只要父亲不觉得我此举不妥,那旁人的看法又有何干?”

    决定继承人的是秦王政,又不是那些只会叨叨的大臣。

    秦王能看不出来儿子到底合不合适当下一任王吗?这群人不会真觉得自己比王上更有眼光吧?

    冯去疾却觉得公子过于自信了。

    毕竟有的时候流言能够毁掉一个人,万一日后父子俩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
【请收藏晚安文学,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】
上一章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页

阅读页设置
背景颜色

默认

淡灰

深绿

橙黄

夜间

字体大小

百度   搜狗搜索   必应搜索   神马搜索   360搜索

晚安文学|完结小说阅读-目光到不了的地方,文字可以。读书是最低门槛的高贵,是恰到好处的美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