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安文学 > 古代言情 > 重生之康熙荣妃

220-230
上一页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页
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.wawx.net提供的《重生之康熙荣妃》220-230(第4/13页)

出修缮后宫部分建筑,康熙立刻就同意了,很是豪气地大手一挥,决定东西十二宫同时进行修缮,尤其是意义重大的三大殿更是做了重点加固,最后连阿哥所和格格所都重新进行了规划和装潢。

    此番大手笔的修缮工程前后历时两年光景,虽然耗资巨大,但是紫禁城内外焕然一新,不但康熙满意,宜敏高兴,后宫的妃嫔小主们也是欢天喜地搬进了重新安排的宫殿,孩子们也对明亮崭新的居所好感倍增。

    宜敏狠狠松了口气,这下子终于不用住危房了,时刻担心自己的小命了。她废了这么大的力气可不是为了面子,而是她清楚地记得康熙在位期间,经历过的大地震多达二十余次,凡事未雨绸缪才是正道,她可不想某天一觉醒来,却发现自己被坍塌的宫殿给埋了。

    尤其康熙三十四年的那场“平阳大地震”更是令她如鲠在喉,因为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巨大灾难,强度之大、范围之广堪称前所未有!

    北到山西右玉,南达湖北谷城,西至甘肃平凉,东抵山东滕县,地震波及8省120余县,尤其临汾、襄陵、洪洞、浮山等28州县主灾区更是满目疮痍,死亡人数便多达十余万,其余伤者、财产损失更是不计其数。

    胤祉曾为她描述过前往赈灾时的可怖场景,那是令人无法想象的人间地狱,叫她光是听说就已经不寒而栗,也因此将之牢牢地刻进心中。尤其令她难忘的是,这场地震并不是结束,而是仅仅是开始,因为随之而来的还有连绵不断的水灾、火灾,每天都在死人,每一刻都有噩耗传来,整个大清仿佛陷入了天罚之中。

    “地裂涌水,哮哭惊声日夜不绝,民皆露处,黠暴乘间剽掠……”

    “城廓房舍存无二三,居人死伤十有七八。更可惨者,斯时之烈火烧天,黑水涌地,厥后之夏田腾烟,秋陌浮蛙。伤残余生,何克堪此了……”

    即使她当年身处后宫,却也知道灾后的临汾一带存活下来的人数只有区区六万口有零。

    这是何等可怕的数字,相当于是十室九空啊!

    在这等天地伟力形成的大灾难面前,宜敏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渺小,这根本不是人力所能扭转的啊!一个京畿地动她都无能为力,更遑论这等前所未有都超级大地震?但是面对数十万条人命的逝去,在明明提前知道会发生天灾的情况下,叫她又如何能够冷眼旁观,什么都不做呢?

    她冥思苦想过许多办法,却发生都不切实际,这等全国范围的灾难,仅凭她一个弱女子如何能救?即便利用钦天监提前示警,但是波及大清近一半版图的灾难该如何预防?没人有这种经验,也无人能够想象那种场景,朝廷也不可能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,去做一件根本不确定的事情。

    退一万步说,即使朝廷相信了,但是短时间的动作又能产生多大的效果呢?百姓们又会相信吗?会不会因此反而给了有心人可乘之机,利用百姓激起民变,让情况更加雪上加霜呢?

    即使她身怀仙境,手中还握有几份势力又如何?不过是杯水车薪,即便是真仙下凡,面对此等天地伟力恐怕也只能徒呼奈何!

    最终宜敏想通了,指望朝廷是不可能的,而且这件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,她决定稳扎稳打,用二十年以上的时间来慢慢准备。于是从康熙十年起,她一点点将善亲堂开遍大清各大州府,她没有急于求成,而是用润物细无声的手法慢慢织网,将善亲堂融入民间百姓的生活中。

    十二年来,善亲堂行事低调,讲究勿以善小而不为,由小及大,从收养孤儿开始,到时不时施粥赠药,再到帮助地方官府赈济灾民,一点一滴逐渐深入百姓心中;再从点到面,先是派人搭起班底,然后慢慢拉拢当地诰命夫人参与进来,等摊子渐渐铺开,就开始鼓励富商巨贾之妻出资建立类似的善堂,等达到一定规模后,给予一定的奖励赏赐,将之纳入善亲堂统一管理,如此一来,善亲堂便可借鸡生蛋,宛若根须一般快速蔓延至县乡一级。

    在此期间,善亲堂大力培养的孤儿已经陆续成长,他们会陆续进入各行各业谋生,孤儿的经历会让他们自发地抱团,进而成为善亲堂在当地的一股隐形势力,而这股势力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强大。

    第224章  后宫之主(三)

    善亲堂从筹建起就只有一个目的,那就是为那场大灾难做准备,绝不容许参杂任何污点,这就是宜敏的底线。她每月都会派人前往巡察,收集大大小小的灾情记录,以及当地官府的赈济方法,至于银子她从不吝啬,相信也没人敢冒着触怒她的风险,去贪墨她的善款。

    她对善亲堂唯一的要求就是在收养孤儿,赡养孤寡老人之余,全力参与各种赈灾,积累大量救灾的经验,并将之整理成册。由于历朝历代都没有人会去整理这种东西,受灾后就靠官府赈济,好坏都只能看当地官府的良心。

    但是宜敏不愿意,前世的教训历历在目,灾后因赈济不利而死去的人数远远多于直接死于灾难中。她想要建立一个直属的赈灾组织,用二十年的时间整理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救灾体系,当官府无力作为的时候,这个组织能够带领百姓自救。

    当然这些宝贵的经验也不能烂在自己手里,她自有办法让地方官府,乃至中央朝廷乖乖使用这套方法。首先善亲堂始终处于康熙的监控之下,一举一动都瞒不过康熙的耳目,这些救灾方法同样会传到康熙耳朵里,他是个善于学习的人,也是个极为聪明的人,自然懂得如何利用这些东西。

    其次随着善亲堂越开越多,各地州府县乡的实际情况也会通过安插的探子传到康熙手中,他相当于等于多了一条底层的情报渠道,无需再如前世一般频繁微服出巡才能了解民间的真实情况,未来也不会轻易被底层官员所糊弄,这也是康熙大力支持宜敏广布善亲堂的原因,它将成为康熙的另类耳目。

    宜敏不在乎康熙对善亲堂的利用,只要他不插手善亲堂的管理,她就无所谓,因为她本心就是为了救人,不提在那场大灾中能够挽救多少人命,至少这些年她实打实的做了许多善事。

    当然善亲堂的存在也有额外的好处,那就是让康熙和其他人对她手中掌握的巨大财富视而不见,毕竟数百家善亲堂的支出,若是没有足够的收入来源,又如何能够支撑得起来呢?

    其实宜敏看似付出良多,实则不然。各地的善亲堂在建成后,除了一开始几年的开支外,之后大多是靠当地夫人团体出资维持,加上人人皆知这善亲堂背后有皇后娘娘撑腰,本地官员士绅自然会大开方便之门,以求能够得到贵人青眼。

    而这些年善亲堂在宜敏的严令下,也从未有过任何出格的动作,只是规规矩矩、老老实实的地做善事,十多年下来,其无害的形象早已在深入人心,所有人都根深蒂固地觉得善亲堂做的都是好事、善事。

    十二年来各地善亲堂不知收养了多少孤儿,宜敏会让人教授其基本的谋生技能,待他们长大成人之后,大多离开自谋生路,但还是有一部分人自愿留下来帮忙,对他们而言,善亲堂就是他们的家,他们会是善亲堂最忠实的班底。

    离开的那些人或许一开始无法回报什么,但是宜敏相信只要是善亲堂发声,他们力所能及之事定然会遵从。当大灾难来临之际,这些孤儿就是宜敏可以第一时间发动的力量,至少在出现地动预兆的时候,善亲堂能够凭借这些年积累的威望,让当地百姓第一反应是听从其建议进行避难,而不是质疑,那就已经是最大的成功了。

    尤其灾难发生后,他们更会成为赈灾的主力,有善亲堂在,宜敏至少能够保证自己辛苦囤积的物资能够第一时间用到灾民身上。还能监察朝廷的赈灾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
【请收藏晚安文学,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】
上一页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页

阅读页设置
背景颜色

默认

淡灰

深绿

橙黄

夜间

字体大小

百度   搜狗搜索   必应搜索   神马搜索   360搜索

晚安文学|完结小说-阅读是一场心灵的漫游,每次都能让人满载而归。